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年产值超过20亿元,济南为草莓专门建了个工作站

2025-04-23 06:33:00

4月12日上午,以“协同合作搭平台,资源共享赢未来”为主题的济南草莓首席专家工作站启动仪式在历城区举办,标志着济南市草莓产业迈入“科技引领、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将科创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记者从活动上了解到,我市设施草莓产业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早、鲜、香、美、甜”的产业特色,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产量10余万吨,年产值超过20亿元。

同时,我市草莓产业已经突破了传统草莓种植单一的“一产”发展模式,完善育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物流等草莓产业全链条,并以草莓为依托,延伸出采摘、音乐节等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接二连三”,真正实现用小草莓“种”出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济南草莓迎来“首席专家”

为“莓”农提供高质高效种植技术

在4月12日举行的济南草莓首席专家工作站启动仪式上,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市草莓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邹永洲,详细介绍了工作站的核心资源。

随后,与会人员就脱毒种苗组培中心的高效育苗技术、智能温室的精准环境调控系统,以及数字化分拣流水线的智能化作业流程等情况进行现场观摩,相关代表签订了历城草莓进港框架协议,打通历城草莓进入香港市场的“绿色通道”,助力“历城草莓”品牌国际化。

“草莓首席专家工作站优先选择部分基础好、发展规范、具有示范带动能力的草莓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益辅助,进一步打通草莓生产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旨在形成专家、企业、农户资源有机叠加,有效凝聚起农技推广发展合力。”邹永洲说,面对广大草莓种植户存在的科技创新应用短板,在市级草莓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高水平建设基础上,草莓首席专家工作站搭建起了共建共有的产业发展高位平台,“通过进一步整合各类优势科技资源力量,把高质高效关键生产技术第一时间送到草莓生产主体和种植户手中。”

与此同时,面对广大草莓种植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短板等急难愁盼,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专业优势和人大代表工作站资源聚合平台优势,4月16日,济南市草莓产业首席专家工作站携手董家街道草莓产业人大代表工作站,在山东普朗特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大徐家基地,成功举办第一期“田间课堂”培训活动。

该活动重点讲解了国内热点草莓品种特性及育苗管理要点,针对种植户生产技术制约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就草莓秸秆原位还田技术、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开展了实地观摩培训,现场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为草莓种植户答疑解惑,提供了丰富且实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

“以前种草莓靠经验,现在靠技术。这次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给我们送上了宝贵的技术指导,有了老师们的指导,我们发展草莓产业更有底气了。”一位参加活动的草莓种植户说道。

以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为切入点

强化草莓产业科技支撑力

在董家街道的山东普朗特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中,上千个装着营养液的透明玻璃瓶里,一株株草莓嫩苗在安静生长。

这些草莓种苗是正进行组培脱毒的“原原种”,经过移栽,脱离营养液的“原原种”经过“练苗”和优选繁育,最终升级为向市场出售的“子苗”。经过“三级蝶变”的层层筛选,一棵草莓苗才会被农户买走。

为助力打造“北方种业之都”,历城区依托山东普朗特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了草莓科创中心,建立起区、街道、村三级推广体系队伍。据悉,该公司是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草莓脱毒种苗企业,现有草莓品种500多个,拥有知识产权品种6个、专利22项,年产脱毒种苗2000万株,年产值4000余万元。公司业务涵盖草莓新品种选育、示范与推广等,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全产业链体系。

“我们将紧紧依托草莓首席专家工作站,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普及培训交流活动,广泛联合各类资源力量,发挥产业技术集成优势,为做大做强济南草莓产业贡献力量。”山东普朗特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刚说。

据介绍,该公司通过引入草莓预冷分拣线,建立标准化种植流程与订单农业模式,实现“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投入品应用、统一分选包装、统一品牌销售,有效整合种植户、种苗供应商、农资供应商与销售商的利益联结,从源头保障果品质量。近年来,济南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草莓特色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探索建立以全产业链为抓手的推进机制,带动产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贯通产加销、衔接农文旅,深化功能拓展,厚植发展优势,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同时,以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为切入点,整合草莓产业链多方资源,搭建草莓品种、技术、信息全方位交流服务平台,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促进草莓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草莓全产业链矩阵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径走进济南市历城区唐荷堂生态农场,现代化的联合体温室大棚映入眼帘。这里,自动喷淋系统精准作业,智能控温技术确保环境适宜;同时,通过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确保了草莓的绿色健康。

在唐王街道,草莓产业已然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强大引擎。目前,街道内大棚数量多达8000余个,覆盖2万亩的土地,其中草莓种植面积高达1.8万亩,年产值更是惊人地达到15亿元。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种植户收获满满,更带动了产业链上每一位工人收入增长。据唐王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以来,采摘工的日工资已从60元-80元大幅上涨至140元-150元,增长近两倍。在生产旺季,为了应对繁忙的工作需求,不仅需要稳定的长工,还会雇用大量短工。这些工人中,既有周边的农户,也有来自其他地区甚至街道的草莓农人。他们在精心打理自家大棚的同时,也选择加入草莓产业,成为大农场的雇工,从而获得额外的收入。

该负责人表示,围绕草莓产业,街道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从种植、包装到运输、育种育苗,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农户或企业参与。特别是街道南部的十几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投身于草莓产业之中。即使是没有专业技术的农户,也可以通过参与日常田间管理、采摘、包装和物流运输等工作,分享草莓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近年来,济南市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把草莓作为一项提升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草莓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24年仅历城区的草莓总产量就达8.11万吨,其核心产区主要集中在董家、唐王街道,是全省最大的设施草莓生产基地,济南草莓累计在全国性草莓精品擂台赛摘得金奖百余个,“泉水草莓”已成为济南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同时,我市将草莓产业列入精致果蔬产业集群,聚力推动草莓产业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提升品质转变,形成了以“早熟、优质、安全、高效”为核心的栽培技术体系;在商超销售和市民休闲采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商物流、订单直销等新业态,全市分拣加工车间达60余家,延长了草莓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让农民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钱堃 张敏 通讯员:王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