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或许能束缚住远行的脚步,却如何也无法禁锢那怀揣着翅膀的自由想象。

在仁怀市的田间地头,有这样一个身影,尽管身体里嵌着7块钢板,却从未停下奔波的脚步;他的企业尚在发展的艰难爬坡期,却已持续18年,为5000余名孩子点亮了希望之光。这个人,就是贵州爽净新时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杰才。
“你瞧,投身公益事业,就像能听见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充满希望。”莫杰才如此形容自己的公益历程,“对我而言,公益绝非一时的善举,而是一项值得全身心投入、精心经营的事业。”

以公益为笔,绘就仁怀儿童成长画卷
暮色降临,仁怀市学孔镇的一间教室却灯火通明。孩子们围坐在莫杰才身旁,画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描绘着五彩斑斓的梦想。这天上午,他刚刚为这里的困难儿童送去价值8000元的物资。在“心系儿童・情满人间”的横幅下,一个小女孩悄悄拉住他的衣角,轻声问道:“莫叔叔,你下次还来吗?”
这样的场景,莫杰才已经坚持了18年。累计投入400余万元,让5000余名儿童受益。在这些数字背后,是他执着的信念:“我是农村娃娃出身,深知贫穷的滋味。公益不能仅仅停留在给钱层面,要从根本上斩断代际贫困的根源。”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总是微笑着蹲下身子,与孩子们平视交流的男人,体内固定着7块钢板。前些年,他遭遇重大疾病,医生叮嘱需长期静养。可没过多久,他便拖着尚未痊愈的身体回到家乡,创办了农业公司,解决了60多人的就业问题。“身体愈发沉重,但脚步不能停下。”他说着,手不自觉地按了按小腿的旧伤。
早在2007年,源于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以及希望孩子们能收获更多成长快乐的初心,莫杰才以开展助学活动为起点,踏上了漫长的公益之路。
军装绿到公益红
莫杰才的公益种子,早在1992年就已种下。18岁的他参军入伍,奔赴云南文山。在抢险救灾的过程中,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责任比梦想更厚重。“老百姓紧紧攥着你的手哭泣,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992年12月5日,莫杰才从仁怀市茅坝镇出发,投身绿色军营。不到一年,凭借优异的表现,于1993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出身农村的他,经历过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对贫困有着切身的体会。
5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塑造了他的品格。在部队,他频繁参与抢险救灾任务,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心底深深扎根。“军队的管理体系为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让我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莫杰才回忆道。
1997年,因家中情况具体,莫杰才告别军营,进入云南当地的国有企业工作。这段经历,并未磨灭他内心的热忱,反而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2007年,莫杰才在云南芒市开办广场餐厅。凭借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餐厅生意火爆,为他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莫杰才始终坚信,“财富来源于民,就应该用之于民”。同年,他踏上了公益之旅,资助贫困学子上学。“我记得有个就读军工大学的学子,我每月给他300元,一直资助到他完成学业。”莫杰才说,其中“金秋助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为了帮助更多孩子,莫杰才制定了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这3年里,他跑遍云南所有市州,深入70%的县城、40%的乡镇。餐厅规模不断扩大,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助力众多孩子实现了学业梦想。
公益路上的深情坚守者
2017年底,怀揣着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莫杰才回到贵州仁怀。2018年1月8日,贵州爽净新时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22年,莫杰才出任仁怀市中小微企业商会会长,积极联动商会会员,为仁怀的孩子们送去关怀与帮助。
在火石镇,他发现一名女孩家中仍在使用煤油灯,便连夜安排人员接通电路;在苍龙街道,他要求配送蔬菜的车辆每日进行安检,“食品安全和助学一样,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仁怀中小微企业商会会长,他联动会员企业打造“金秋助学”品牌,让公益成为当地商业生态的一部分。

莫杰才和团队的公益足迹遍布仁怀20个乡镇(街道),走访了60%的村(社区)。无论是“心系儿童・情满人间”活动,还是坚持18年的“金秋助学”,都饱含着他对孩子们的深情厚谊。
如今,莫杰才依然带着身体里的7块钢板,穿梭在仁怀的田间地头、村舍街巷。他用行动诠释着军人的担当,践行着公益的初心,为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温暖与希望。
采访结束时已近深夜,莫杰才的手机亮起——屏幕上是当天慰问活动的合影,孩子们的笑脸挤满了画面。当被问及“7块钢板和400万捐款哪个更沉”时,他的眼眶瞬间红了:“钢板压的只是我一个人,可那些连电灯都没有的孩子……他们不该承受这样的沉重。”

城里的夜风穿堂而过,吹动公司墙上的标语:“企业是树,公益是根。”这或许就是莫杰才的答案:有些翅膀,生来就是为了托起更多飞翔的梦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编辑 杨柳
二审 程佩佩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