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一场细雨漫过吕梁山脊,浸润着山间蜿蜒的沿黄旅游公路。车轮碾过平整的路面,一路向柳林县王家沟乡曹家塔村驶去。这个被列为吕梁市百个重点旅游村的小村庄,此刻正沉浸于生产季来临前的静谧,唯有村委办公室墙上的发展规划图,洇染着跃动的生机。
走进村委办公室,曹家塔村党支部书记曹许平正伏案整理资料,桌上堆着一摞粉条厂的生产报表。见到记者,他笑着起身相迎:“我们村的三家粉条厂,冬天做粉条,夏天制粉皮,一年到头不歇脚。”
去年冬天,这些粉条厂从周边村庄以及方山、中阳、岚县等地收购200余万斤土豆,经过清洗、沉淀、漏粉等工序,化作20万斤晶莹剔透的粉条。再过月余,随着立夏节气到来,生产线又将切换模式开始生产粉皮。曹许平掰着手指算账:“每天产出300斤,每斤卖到15元,立夏到立秋做粉皮的这段时间销售额在近百万元。”
在曹氏原生态土豆粉加工专业合作社厂房里,75岁的曹贵保正在一一检查生产设备,确保立夏后能如期开工。“我现在年纪大了,有些工序不如‘大师傅’记得牢了,现在基本就是打打下手,每个月也能赚五六千块钱呢。”曹贵保笑着说。在曹家塔村,像曹贵保这样靠着老手艺挣钱的村民不在少数,做粉条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不仅让曹家塔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更延伸了曹家塔村和周边种植土豆、加工生产粉条的产业链。
转过粉条厂,在曹许平的带领下,记者一行穿过被雨水洗得发亮的青石板巷,几处明清景点院落静立雨中——黛瓦飞檐与青砖院墙呈现出历史建筑特有的厚重感。
走近去看,修复后的门楼还保留着传统鸱吻脊兽造型,新补配的青砖边缘仍可见人工雕凿的规整痕迹,与原有墙体风化的砖石肌理形成鲜明对照。门庭处,朱漆大门镶嵌着直径约30厘米的铜制门环,氧化形成的铜绿与门簪处残存的牡丹浮雕相映,展现出时光沉淀的层次。
2016年,曹家塔村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此后,曹家塔村便从打造吕梁山青山绿水、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第一村的基础抓起,开始着手筹建“吕梁黄河板块孟门碛口古镇东山曹家塔传统古村、山地公园(景观田园)旅游景区”,目前已初具规模。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心中无法磨灭的故土深情。为了留住乡村的韵味,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积极发动能工巧匠参与修缮工作。”据曹许平介绍,目前村内的18处明清院落目前已修复了7处,今年将全力修复剩余院落。
沿着村道一路走,传统村落的一院一墙如同时光的倒影,映射着过往的繁华,折射出如今的美好。“作为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守着祖辈留下的青砖黛瓦、古树老井,咱可不能端着金饭碗要饭吃。”曹许平表示,下一步将依托青石古巷、明清院落等文化遗产,重点打造“民宿+”特色产业,把曹家塔建成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端稳“旅游饭”。
采访临近尾声,一阵荞麦香气从不远处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飘来,十几位老人正陆续走进食堂围桌而坐,边吃边聊。“我们老年人在这里一起聊天、一起吃饭,饭菜一个礼拜不重样,很高兴、不孤单,比在家里好。”七十五岁的曹奶奶正把粉条烩菜里的肉片夹给同桌的老姐妹。饭桌上,碗筷叮当声与众人谈笑声交织,勾勒出一幅“老有所养”的幸福图景。
手工匠人的技艺传承、沉睡古建的苏醒重生、留守老人的暖心餐食,都在印证着乡村振兴战略下,古老文明如何焕发新生机。未来,曹家塔村将用1400余年的文明积淀,在黄土地上书写新时代的振兴篇章。(记者 韩笑)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