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9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心主治医师伊合山·艾尼瓦尔在准备麻醉药品。(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摄)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临床药师胡玉在查看药品说明。(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摄)
新疆网讯(记者李晓青 娜扎开提·柯尤木)在医院的人潮中,医护人员奔忙的身影总是引人注目。然而,还有这样一群“隐形医生”——他们很少与患者碰面,但每张报告的出具、每台手术的成功,都与他们密不可分。他们是手术安全的守门员、医疗战线的侦察兵、处方笺上的“安全卫士”……
在2025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这天,记者走进多家医院,记录这些“隐形医生”。
实验室里的“生命侦察兵”
8月19日9时30分,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验科内,检验科主任王亮带领团队进行每日检测前的重要工作——室内质控,这是保证检验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里可开展300余项临床检测项目,日均接收超过4000份检验标本,覆盖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等核心领域。要让检验数据成为“活”的生命密码,需要的远不只是精准的仪器,更需要检验人员严谨细致的专业态度。
“科室采取了严格而全面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每一份样本都能得到精准可靠的检验结果。”王亮说,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检验科大量的检验操作都在“幕后”,出具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需要团队配合完成,是一项复杂且专业的工作。
在实验室,记者看到,每一份样本都具有唯一的身份标识——条形码,通过逐一扫描核准,再根据检查项目分类后分发至急诊、体液、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7个亚专业组。通过“扫码—分拣—离心”三道关卡,确保每份标本在上机检测前准确无误,双人复核机制进一步保障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检验科,每一项检验报告都有明确的检验报告时限(TAT),如遇急诊更是需要与时间赛跑。
急诊服务遵循“快速响应、精准操作、全程监控”原则,确保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时效性。去年以来,王亮带领检验科加强与临床科室、护理部门的沟通协作,从医院整体层面优化了标本送检、接收和分拣流程。同时,专门为急诊患者建立了门急诊检验分组,设立了急诊检验项目,集科室所有精良设备与优秀骨干,为急诊样本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与等待时间,极大地缩短了检验时间。
“我们的工作并不仅仅只是‘把标本放入仪器就出结果’,而是需要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质量闭环予以审核,如果出现异常,还需要复核并通过其他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王亮说。
不久前,检验科团队接收到了一份来自体检中心的检验样本,检验师在审核生化报告时数据显示有危急值,随即报至线上工作群。王亮敏锐地发现异常指标的关联性,立即联系当班医生加做血清电泳,并根据血常规及电泳结果高度怀疑此患者可能患有浆细胞相关疾病。
这条跨越科室壁垒的追踪线索,最终引导临床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为患者打开了关键的救治窗口期。
“虽然我们不直接与患者接触,但每一份样本检测的数据报告,都可能成为医生手中的关键武器,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王亮说。
手术室里的“生命雷达”
同一时刻,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2号手术室里,麻醉医师伊合山·艾尼瓦尔正对着监护仪调整参数。14岁的骨肿瘤患者紧张地攥着床单。
“别怕,我是你的‘睡眠管家’,我不会让你感觉到疼痛的。”伊合山·艾尼瓦尔耐心安抚,同时熟练地将多通道输液管接入她的静脉。麻醉机屏幕亮起蓝光,丙泊酚沿着透明管路缓缓流淌。女孩的睫毛缓缓垂下,进入了麻醉状态。
“麻醉是门艺术。”从业6年,伊合山·艾尼瓦尔对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当骨科手术中患者的鲜血突然喷涌而出,染红无菌单,当监测仪上的血压曲线断崖式下跌,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输血、给药、调整呼吸参数等一系列操作,与死神展开生死竞速。
回忆起去年那台脊柱肿瘤手术至今让他心有余悸:患者40岁,椎管内肿瘤破裂,出血量高达10000毫升。他与团队在术中完成了相当于全身血液置换两次的输血量,同时精准调控着升压药输注速率和呼吸机参数。当手术结束时,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仍保持着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
“麻醉医生就像飞机驾驶员。不仅要确保平稳起飞、降落,更要守护整个航程的安全。”为此,他养成了记录“麻醉日记”的习惯,六年来已积累了二十余本工作笔记。
伊合山·艾尼瓦尔的手机里存着专门制作的科普动画。面对担忧麻醉影响智力的家长,他会展示药物代谢模拟图:这些分子24小时内就会完全消失。消除患者家属的顾虑。
下午,完成手术的伊合山·艾尼瓦尔推开手术室大门。走廊尽头的3号手术间仍透出光亮,隐约可见同事正在为一台急诊手术调整呼吸参数。墙上的电子钟无声跳动着,记录着这些无影灯下永不熄灭的守护。
处方笺上的“安全卫士”
8月19日9时55分,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区,临床药师胡玉正快速翻阅着今日的查房记录。她白大褂的右侧口袋微微鼓起——那里装着被她翻得卷边的《马丁代尔药物大典》缩印本,以及一叠手写的药物相互作用速查卡。
“常常有人误解,药师就是抓药,其实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能起到大作用。”几天前,一位患者就出现全身红斑,胡玉查看后立即调出电子用药记录,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滑动:患者昨日新增乙酰半胱氨酸化痰治疗……这个关键词触发了她的专业警觉。
胡玉查看药物说明书,“第17条明确记载,含巯基药物可能诱发皮肤过敏反应。”
她建议立即停用该药物,三天后,红疹褪去,患者的肤色也恢复正常。
为破解“药师就是发药的”这一刻板印象,胡玉创新了多种工作方式:为老年患者设计“日月服药卡”,用“齿轮理论”劝导帕金森患者用药,自建的“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收录药品高风险组合……
17时30分,药学部办公室,胡玉正在审核当日第79份处方,窗外余晖正照在她案头的那行字——“每一毫克都是承诺”。
多说一句
于无声处,见医者担当
走进医院,人们总会将目光投向诊室里问诊的医生、病房中忙碌的护士。但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当我们推开实验室的门、驻足手术室的侧方、走近处方审核台,才真正读懂:医疗安全的屏障,由无数幕后医者共同构筑。
检验科里,王亮团队与4000份标本较劲,每一组数据都可能成为确诊的钥匙;手术室内,伊合山·艾尼瓦尔紧盯监护仪的蓝光,在血压骤降时与死神竞速;处方笺旁,胡玉用“日月服药卡”帮老人记清剂量,让每一毫克药物都精准起效。
他们的工作没有与患者的直接对话,却在每一个数据、每一次监测、每一份审核中,筑牢了医疗安全的根基。真正的医者仁心,从来不止于看得见的诊疗。医师节里,这些无声的坚守,同样值得被看见、被铭记。(李晓青 娜扎开提·柯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