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今年毛豆市场行情好,收购价在两块四左右,每亩就能赚四千多元。”7月16日,郯城县红花镇大辛村种植户张可亮蹲在田埂上,看着丰收的青毛豆满脸笑意。
在红花镇,像张可亮这样靠蔬菜种植增收的农户不在少数。
作为传统农业镇,红花镇70%以上的人口围着土地转。镇党委政府按照“东部文旅、中部中国结、西部蔬菜”三大板块的划分,引导西部沿河农户种植青毛豆、红莴苣等20个名优品种。“我们逐村摸底子、算细账,把适合种啥、能赚多少讲清楚,让农户心里有谱。”红花镇副镇长张亮介绍,通过“一村一品”规划,大辛的莴苣、渠沟的西红柿、前小店的冬瓜、姚马的黄瓜等各具特色,形成了错位发展的格局。

规划落地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2024年全镇蔬菜复种面积达7.78万亩,相当于每户平均种植5亩多;年产量突破3.39亿公斤,年产值9.72亿元,户均年收入近6万元。54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蓬勃发展,市级示范合作社、县级示范家庭农场次第涌现,“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的招牌越擦越亮。
在山东壮口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将新鲜蔬菜清洗、切割,加工成即食预制菜。“这些菜都是从周边村收来的,一天能消化5吨左右,做成预制菜后销售供不应求。”企业生产负责人朱梦迪说,产品直供广东、上海等地,年销售额超两千万元。

不满足于“只卖菜”,红花镇在用工业的思路做农业。1.3万个设施大棚撑起了“菜盘子”,5个百亩连片基地实现规模化种植;预制菜产业园里,壮口食品、美全食品、郯香居等企业扎堆发展,把普通蔬菜变成了深加工产品;袁堂村的西红柿采摘园里,游客体验着“摘果乐”,带动草莓、甜瓜等售价提高三成,全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次。
品牌化让蔬菜更“值钱”。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地理标志申报,莴苣、毛豆成了“绿色名片”,“壮口毛豆”“大辛莴苣”等“一村一品”在长三角市场小有名气。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落地后,农产品加工集散地、高标准育苗基地相继建成,产业链条从种植延伸到加工、销售、旅游,让好蔬菜卖出好价钱。
凌晨三点的大辛蔬菜市场,车灯划破夜空,商贩们忙着过秤、装车。“以前收菜得跑遍周边村,现在市场里一站式配齐,一天能收600吨。”来自上海的批发商张老板说,这里的蔬菜凌晨收,中午就能端上上海的餐桌。
这个投资1960万元盘活的市场,整合了30家收购代办点,成了鲁南地区的“菜篮子枢纽”。红花镇打通产地直供通道,组织种植户对接上海江杨公司、醉辉皇等12家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10余家省内外大型商超直接来镇里进货,减少了中间环节。
线上渠道同样红火。“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刚摘的西红柿,汁水特别多!”小谢家庭农场的直播间里,种植户拿着手机直播带货,一年线上销售额超百万元。满树果、龙湖甜瓜等网络IP走红,让红花蔬菜通过快递走进千家万户。
在盛营合作社的育苗棚里,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西红柿种苗整齐排列。“这些苗是给周边1500户农户育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合作社负责人姚超宇说,以前农户自己育苗常出问题,现在合作社“代育”,从源头解决了难题。
这个年育50万株种苗的基地,被称为蔬菜的“芯片工厂”。红花镇通过“四雁工程”培养了30名农业能手,引进普罗旺斯西红柿、紫霞甜瓜等10多个新品种。膜下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后,用水少了,产量高了。后苍村600亩大棚用上熊蜂授粉,不用人工,每亩还能省730元。
从工厂化育苗到标准化种植,从防虫网到二氧化碳施肥,科技让种菜更省心、更高效。“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技术,同样的地,产量高了三成,品质还好了!”袁堂村种植户老李说,科学种菜让大家尝到了甜头。
站在新起点,红花镇锚定更高目标: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争创蔬菜单品冠军;推动数字农业落地,试点物联网智慧大棚;扩大出口贸易,对接“一带一路”市场。“红花镇将继续完善产业链,开拓市场,打响‘红花蔬菜’品牌,让蔬菜产业成为红花镇富民增收的坚实支柱,真正实现‘一棵菜致富一方人’。”镇党委书记郑庆永表示。
如今的红花镇,从田垄到车间的产业升级,从地头到餐桌的品质坚守,蔬菜产业正串起了一条“富民链”,让“山东南菜园”的金字招牌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响亮,也让富民强镇的梦想在四季流转中不断生长。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广强 胡得理 通讯员 耿源
编辑: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