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林怡 杨群

3月,天台县街头镇寒明岩山顶的300亩茶园。记者 杨群 摄
3月30日,天台县街头镇寒明岩山顶的300亩茶园里,茶蕊初绽。天刚蒙蒙亮,一批采茶工已经背着竹篓上山,准备采摘第一批春茶。
“昨天从智慧农业云平台上看到一部分茶树上的芽头鳞片张开了,这就是开采的信号!”90后新农人陈晓辉说,自从去年茶园接入了云平台,农事管理就不必每天爬上山巡检。借助8个摄像头和农业气象监测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环境、获取农作物病虫害图像,进而提前做出决策。
这片茶园里,种植着本地黄化珍稀茶树品种“中黄1号”。这种茶叶因叶绿素含量较少,呈现出独特的金黄色,春茶市场均价在2000元/斤,一季亩产值远超普通绿茶,被当地百姓称作“茶叶中的黄金茶”。
“中黄1号”是由陈晓辉的父亲、茶农陈明于1998年首先发现的新品种。之后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天台县特产技术推广站联合选育,该品种于2013年通过浙江省林木良种认定,2024年入选浙江省农业重大科技成果。
父子俩站在一起,对比很鲜明。陈明因经年累月在田间地头,皮肤被晒得黝黑,豪爽耿直;陈晓辉戴着眼镜、文质彬彬,除了黄茶基地,还经常往实验室跑,对着电脑和仪器“捣鼓”。

陈明与陈晓辉。天台传媒中心 余丹华 摄
在扎进茶园之前,陈晓辉在大学里学的是生物科学专业。他说传承了父亲的“好学”,是各类农技培训的常客。“我还想把大学专业和从事的农业结合,正在选育天台黄茶的后代变异新株。”
作为“新茶人”,陈晓辉不仅传承了父亲种茶、做茶的经验,更有眼光和格局的突破。去年,他为茶厂新引进了条形茶生产线,实现自动化生产,一天最高能产1000余斤干茶,产量比之前翻了十番。
在陈家父子的带动下,周边的农户也纷纷加入种植、加工黄茶。“我们提供茶苗,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再进行订单式收购、市场化营销。”陈晓辉说,公司累计服务周边茶农超1000户,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帮助农户打开销路,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县里持续出台茶叶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天台黄茶”公共品牌普及、现代茶园建设以及深加工企业培育等。目前在天台,有1万多亩这样的黄茶,产值超1亿元。“在浙江对口帮扶中,‘中黄1号’也是重要的产业纽带。”天台县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金鑫介绍,在四川广元,该品种已经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茶”,在四川、贵州、安徽等地的种植面积超10万亩。
以此为起点,黄茶的产业链也在延伸。茶叶精深加工、新中式茶饮、茶文旅消费……一杯茶,由此有了更多“品茗”方式。
10多年前,在天台县平桥镇紫凝山上,浙江紫凝黄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泳向陈明买来茶苗种植了上千亩。如今,这批茶苗有了“新面貌”。去年7月,王泳在赭溪老街开出了一家新中式茶饮店,其中热销款“赤城栖霞”以天台黄茶为底、搭配牛乳,口感清新醇香。
“年轻人喝茶,喝的不只是味道,还有审美和创意。”王泳说,为了让天台黄茶吸引更多年轻人,在传统礼品茶之外,他还布局了袋泡茶这一新赛道,一天能生产50万包。
让老茶树散发出新茶香,成为当地茶人们的“共同奔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