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德地立人:“失去的三十年”是日本的沉痛教训

2025-05-19 06:48:00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白云怡】编者的话:20世纪80年代,日本是与美国发生贸易战交锋的主要国家之一,时至今日,各方仍在反思当年的一些措施和后果。截至目前,英国在对美贸易谈判中取得部分成果,日本仍在努力推进谈判。《环球时报》记者近期采访多位日本知名经济学者,时隔40年,当我们再次回顾日美贸易冲突细节,发现很多经验仍然对读懂当今国际形势有重要启示。第一期我们推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德地立人的专访。德地立人曾在日本大和证券工作多年,在东京、纽约、香港、北京、新加坡等地负责投资银行业务。过去20多年来,他曾在中信证券、中国石油等企业担任高管。

“中国在对外战略上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环球时报:不久前,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经贸会谈,双方同意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您怎么看这次会谈的结果?

德地立人:在我看来,会谈前的中美经贸关系已接近“临界点”。若继续维持高关税和趋近“脱钩”的贸易状态,或许很快将爆发金融市场动荡,冲击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我相信,双方尤其是美方,已充分意识到这一风险。

此次会谈的成果超出许多观察人士的预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就此“告一段落”,许多结构性问题仍悬而未决。比如90天“休战期”内如何调整关税,仍取决于后续谈判进展;再如汽车与钢铝产品等“战略性物资”的关税,目前也没有实质性变化。总体来看,美国与中国等国之间的关税摩擦远未结束。

环球时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时,很多人就联想到上世纪发生的日美贸易战。能否为我们梳理一下当年日美贸易摩擦经历了哪些关键转折?在您看来,今天的中美贸易摩擦和当年的日美贸易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德地立人:要理解上世纪的日美贸易战,必须回到二战后的国际经济格局。作为战败国,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与主导下重建经济。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内需有限,只能依赖大量进口原材料,加工制造后出口,而美国是日本最大出口市场。对于早期的纺织品出口,美国虽有不满,但尚可容忍。然而,随着日本高品质、价格相对低廉的汽车和半导体产品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感受到巨大压力,贸易摩擦由此加剧。美方不断对日施压,要求日本增加对美进口、限制对美出口,还要求日本企业赴美建厂。

日美贸易冲突逐步升级,直至出现一系列实质性的政策妥协。这一过程与当今的中美贸易摩擦类似,但两者也存在本质差异。日本是美国的盟友,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方,这使其在关键问题上不得不做出让步。而中国在对外战略上具有更强的独立性,这是中日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1985年的“广场协议”是日美贸易战的重要转折点。协议促使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剧烈的汇率变化对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深远冲击,成为后来“失去的三十年”的重要诱因之一,堪称沉痛教训。汇率问题在今天的中美关系中同样敏感。不同的是,中国不仅有能力,而且也应坚持按照本国经济基本面稳定管理人民币汇率。只要汇率未严重偏离国内实际,便不构成系统性风险。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也缺乏实质性干预手段。

中国已在2018年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摩擦中积累了应对经验。目前来看,中国政府对美国关税施压的应对是成功的。中国已展现出清晰、坚定的立场,这本身也构成对美方的压力,有助于推动谈判进程。

这堵“高墙”有很多漏洞

环球时报:一些分析认为,美国向全球发起贸易战,是出于应对其国内结构性问题的需要。您怎么看?贸易战真的有助于美国解决这些问题吗?

德地立人:我认为美国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分配失衡。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同样获得了巨大利益,美国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和高科技行业在全球布局中实现了空前增长。然而,问题出在“蛋糕”分配上:由于美国内部缺乏有效的分配机制,这些红利高度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手中,而“铁锈带”工人、低收入群体以及受非法移民冲击的基层民众,则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外。尽管政治精英声称代表中产阶层和普通工人,但几十年来,美国底层的困境并没有真正缓解。越来越多人主张以更激进的手段“重新分配利益”。然而,当前美国这种深层结构性矛盾,不是一场关税战、一轮大选,甚至一次经济周期所能解决的。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这一轮关税摩擦的走向更可能是哪种:长期维持较高关税、关税短期内就有望大幅下滑,还是关税在暂缓和加码之间反复?为什么?

德地立人:很难预判本届美国政府接下来几个月或几周的政策走向——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世界上任何政策,如果违背经济规律、缺乏合理性,那它就不可能持久。所谓“对等关税”不可能长期维持。因为它像是在美国的边境修了一堵高墙,但这堵墙并不完整——有高,有低,还有很多“漏洞”。

其他国家可以很快适应美国的关税政策,一方面努力加强与除美国以外各国的经贸合作,降低关税扩大非美国贸易,另一方面通过转口贸易进入美国市场。最终受伤害最大的还是美国。因此美国“对等关税”注定失败。

我认为,美国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因此它接下来做的,是把所谓的“小院高墙”政策扩展成“中院围墙”,把关税战压缩在一定区间,即把“在半导体等被认为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和霸权的关键领域严格对华限制”,扩大到在钢铝、汽车等领域“维护美国本土关键产业”,但这是否真的对它自身有益?我要打上一个问号。

日本当前策略:“拖”和“磨”

环球时报:我们也很关注其他国家和美国的贸易谈判进展,比如日美贸易谈判。您怎么看待日美贸易谈判的前景?

德地立人:日本当前的策略可以概括为“拖”和“磨”。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汽车和大米,日本几乎不可能轻易妥协。日本在努力通过其他方式释放善意,如加大在美投资,比如软银在AI领域的投入等,以此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合作意愿。但问题在于,美国方面在具体政策上前后不一。整体来看,日本采取的是“组合拳”:一方面尽量维持谈判节奏,另一方面避免在核心利益上让步。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这一次美国并不能简单“按着日本的头”要求让步。尤其是当前自民党即将面临参议院选举,如果在这时对美让步,可能影响选情,甚至影响执政地位。

环球时报:被美国加征关税的国家,比如中、日、韩,还有东南亚国家,有多大可能展开合作,应对美国的关税威胁?

德地立人:“合作无间”恐怕不太现实,但也有空间。美国如今对各国的贸易压力是全面性的,各国都在寻找应对之道。中国采取冷静、务实的态度,为与邻国或欧洲的合作创造条件。我们已经看到,中欧关系现在已有缓和迹象,说明合作空间的确存在。日本也有自己的国际合作空间:日本位于亚洲又是西方体制中的一员,受益于国际秩序,也有动力维护它。日本正在努力扩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希望吸纳欧洲、韩国等更多经济体加入,在美国之外构建一个更高标准、更具稳定性的贸易和投资制度框架,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这个趋势已经初步显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