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莫高窟向西,跨越帕米尔高原,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的碎叶城旧址上,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正悄然展开。这里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诞生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正迎来中国文物保护团队的科技力量与人文关怀。

中吉两国的文明接力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郭青林
2016年,中吉两国元首会晤期间,吉方提出希望中国协助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次年,敦煌研究院派出专家团队赴吉,对当地遗址开展为期十天的联合调研。“我们选定了三处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完成了技术评估报告。”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郭青林回忆道。
敦煌研究院申请了甘肃省课题,针对吉尔吉斯斯坦土遗址与中国西北遗址的相似性——从地质环境到建造工艺开展技术预研。“他们的遗址和新疆连成一片,夯土技法几乎一致,我们的保护技术可以直接应用。”郭青林说。
联合实验室聚焦碎叶城勘察
从2023年起,合作节奏明显加快。中吉团队互访频繁,“去年中方赴吉一次,今年已往返两趟。”郭青林介绍,“我们聚焦碎叶城保护,前期勘察已完成,正在配合吉方制定规划和后续工作方案。”


今年3月,“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实验室”在敦煌挂牌;4月,该实验室吉方分部正式揭牌。敦煌研究院向吉方捐赠了关键技术设备,并培训当地青年人才。实验室成为技术共享的核心平台。敦煌研究院捐赠了无损检测设备、环境监测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并培训吉方青年技术人员。“过去土样需要带回中国检测,海关流程复杂,现在在当地就能完成数据分析。”郭青林表示,这为预防性保护提供了实时支撑。
从文明守护“受益者”变身“回馈者”
敦煌研究院的保护理念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到自主创新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我们接受过美国、日本的援助,如今我们想回馈国际社会。”郭青林说。中国在土木结构遗址保护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西北地区石窟寺、土遗址的防风化技术,正通过联合实验室向中亚输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强调“真问题导向”——所有研究课题源于保护实践中的痛点。“这些成熟经验也为吉方遗址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吉方遗址制定长期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郭青林表示,“目前,针对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我方也已启动相关研究,计划通过精准监测降水变化对遗址的影响,制定针对性防御措施,避免因灾害发生毁灭性破坏。”
从莫高窟到碎叶城,从敦煌实验室到楚河平原,一场跨越天山的文明守护之旅正在进行。或许不久的将来,这座联合实验室将成为中亚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颗明珠——它不仅输出技术、共享经验,更承载着人类对古老文明的共同敬意。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千年敦煌谱新篇①丨赓续莫高精神,守护千年国宝:麦积山石窟打造中华文明传承新范式
千年敦煌谱新篇②丨千年敦煌迈入数字新生:文物数字化让流失珍宝“云端”重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