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许捷欣 王源新
为积极落实“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构建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的社会美育新格局,日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50余名学生走进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共同参与“走进艺术殿堂,启迪多彩梦想” 主题美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湖北美术学院2025年毕业展为重要载体,通过 “参观 + 体验 + 文化传承”的立体模式,让美育之花在校园内外绚丽绽放,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丰富的艺术基因。
高校引领,构建美育浸润新生态
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党委副书记汪洋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高校不仅是艺术人才的培养高地,更应成为社会美育的辐射中心。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大学资源下沉,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近距离感受艺术的温度,这是高校履行社会美育责任的生动实践。”

在专业讲解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师生们分组走进中国画学院、绘画学院、时尚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展区。各学院集中展示了设计学、美术学、公共艺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既有对荆楚文化的当代转译,也有对生态环保、科技未来的艺术表达,构建起多元立体的美育课堂。
多维体验,点亮艺术启蒙心灯
在油画系展厅,2025届毕业生的互动装置作品引发热烈讨论。绘画学院教师谭琦瑞、蔡文川通过对比写实与抽象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色彩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联,“冷色调的蓝灰色调传递宁静,而浓烈的橙红色则涌动着生命力,艺术就是创作者与观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油画系“传统技法传承与当代观念创新”的教学理念在展品中得到充分展现。


书法专业展区以“汉字基因”为脉络,呈现篆刻、现代书法装置等作品。中国画学院教师安墨韬讲解篆书与草书的笔法差异,“草书之妙,在于‘无形而有象’,每个线条都是情感的流动轨迹。”从魏晋书法的艺术性觉醒到清代篆书的复古意趣,孩子们在文字演变中触摸到中华文脉的厚度。


服装设计展区与工业设计展区则聚焦“艺术与科技融合”。时尚艺术教师马蕾蕾介绍了以3D扫描打印技术推动“量体塑衣”再生塑料3D打印时装的最新方式;模拟人体自然贴合形态,模特展示的纹理高定服装,将绗缝、扎染等工艺与时尚设计结合,诠释“艺术源于生活又重构生活”的创作哲学。工业设计学院教师黎晓向孩子们介绍了工业设计的毕业作品,以 “荆” 为精神图腾,呼应学校 “境” 之主题,聚焦于产教融合下的真实命题,作品涉及智慧出行、健康医疗、文化创意、高端装备、社会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



雕塑与公共艺术专业的当代雕塑作品,作为文化符号的实体载体,使儿童在创作中建立文化对话意识,其多维性和立体感特性使儿童能够360°视角观察物体结构,理解比例、重心、虚实关系等空间概念。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劳伟豪展开环保课堂,“艺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作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非遗传承,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师生们齐聚绘画学院A4版画系展厅,开展《非遗漂漆扇制作》体验。在绘画学院教师叶倩指导下,孩子们手持漆刷,在扇面上晕染出流动的花纹,感受传统漆艺“一器万纹”的独特魅力。大学生志愿者同步讲解漆艺历史,“漆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距今已有七千年历史。今天我们不仅是在制作扇子,更是在传承文化基因。”

体验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此次美育活动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与热爱,艺术是观察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后也会用心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活动策划方华科附小邓丽清老师指出,“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跳出课本,在真实的艺术场域中感知美、创造美,这正是美育的力量所在。美育浸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通过艺术的桥梁,让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此次活动在《非遗漂漆扇制作》的创作热潮中圆满落幕,但美育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扎根。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协同联动,正在构筑起覆盖全民、服务终身的美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既是艺术教育的初心,更是社会美育的使命。

本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览于5月12日至6月15日在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各教学楼展厅、汤逊湖岸花海展区、武昌万象城、四美塘文化公园3号馆展出。汇集了湖北美术学院2025届27个本科专业方向,1716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作的1610件(套)作品,呈现出湖美学子对社会、艺术、科技的独特理解与时代审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