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5000多年前山东人就睡平头!跨越千年,山东大学教授赵永生通过人骨研究揭示中原与山东地区人群交流

2025-04-07 20:38:00

在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人类骨骼考古实验室里,保存着5000多具古代人骨标本,这些标本从距今8000年的后李文化一直延续到200年前的清代,跨越8000年的时空,诉说着璀璨中华文明的演变。

山东大学拥有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在这里,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赵永生教授带领团队一路解锁骨骼密码,拨开历史迷雾。近日,他的又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原与海岱地区史前人群交流互动历史——被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报道,揭开了关于中国古代人群迁徙与融合的谜题。

赵永生教授正在进行人类骨骼考古研究

在考古实习中与人骨研究结缘

赵永生是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院长助理,曾获国家级青年人才等称号,长期致力于人类骨骼考古研究。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在第一次田野实习中,他亲手发掘一座墓葬,此后的田野考古发掘中更是时常接触到墓葬和人骨遗骸,“由此,我对墓葬及人类骨骼考古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赵永生在谈起他的人类骨骼考古研究缘起时如是说道。

通过研究人骨遗骸,我们不仅能够知道墓中人的性别、年龄、生活状况、所患疾病等信息,还能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了解其生前饮食结构,通过古基因组学分析知道其遗传信息,比如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群是相对独立还是有和从周围人群有过交融。

“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都是由人创造的,研究人类骨骼能够获取大量古代文明信息,对研究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赵永生说。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人类骨骼考古实验室

6000年前山东人有拔牙习俗

赵永生始终认为考古充满着未知和趣味。在他的人骨研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即大汶口人存在拔牙习俗。

赵永生介绍到,在大汶口中晚期的焦家遗址内,他们发现出土的人骨遗骸中有七成个体都存在上颌侧门齿拔除的现象。现代人拔牙一般要打麻药,而古代人没有麻药。“在这种情况下,拔牙却如此普遍,所以我们推测当时的拔牙大概和成年礼或审美观念有关,还可能是代表族群认同。”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人类骨骼考古实验室里,保存着5000多具古代人骨标本

赵永生继续介绍,此前大家都认为应该在距今5000年的大汶口中期,大汶口人才开始拔牙。但最新发现表明,还能再往前追溯,大概在距今6000年前就出现拔牙习俗,这比原来的认识提前了1000多年。“所以从人骨研究中,我们明确了山东地区先民在6000多年前就出现拔牙这一习俗。”

(左)不睡平头的头骨枕部呈隆突状 (右)青岛北阡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头骨枕部呈扁平状

5000多年前山东人就睡平头

在该项研究中,还有一个发现让赵永生感到非常有趣。“大家都知道山东人有睡平头的习惯,在最新研究中我们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时期的山东人就已经出现睡平头的现象,和我们现在的睡平头一模一样。”说着,赵永生拿出一个颅骨展示给记者看,他介绍这是青岛北阡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头骨,记者发现该颅骨枕部明显呈扁平状。之后他又拿出一个没有睡平头的颅骨进行对比,该颅骨枕部则呈隆起状。

紧接着,赵永生进一步介绍到,尽管现代山东人的睡平头和5000年前大汶口人的睡平头在形态上几乎一样,但两者存在较长的时间断层,其文化缘起也有所不同。“我们现代人睡平头应该受满族人影响,而大汶口人睡平头更多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赵永生继续解释,众所周知婴儿仰睡不容易窒息,而大汶口文化时期枕具不完善,婴儿只能枕着硬质枕头仰睡,久而久之出现了平头,慢慢地可能演变为大汶口人的审美偏好,于是将这一习俗保留下来,一直到龙山文化早期,大概持续了1000-2000年,再往后这种枕部扁平在山东甚至全国都比较少见,到近代才又出现并逐渐多起来。

科技让考古看得更细更清更远

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拥有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下设人类骨骼考古、人类演化、动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室内发掘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室。在现代化设备、高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山大师生们拨开历史迷雾,“穿越”千万年,探寻人类文明发展史。

赵永生所在的人类骨骼考古实验室主要研究考古出土的人骨遗骸,以无损的形态分析为主。在实验室中央的作业台上,摆放着一具完整的人类遗骸,这是团队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之一。“通过对这具遗骸上残留痕迹的细致观察分析,我们能推断出他生前受到过钝器重创。”赵永生说。

实验室内,各种高科技设备数不胜数。在一个显微镜旁,赵永生正和学生们探讨人骨中留存的信息。他介绍到,通过观察骨骼表面形态可以知道该个体的疾病情况,但为了获得更细微的信息,可以用无目镜体视显微镜来辅助分析。“通过宏观观察,我们发现这个距今4000年的个体可能患有肺结核,而借助显微镜观察到其胸椎内有孔状的溶骨性病变,进一步表明我们判断的正确性。”赵永生表示,多种高科技手段的加持能让考古工作看得更细更清更远。

通过人骨研究,探明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最近,赵永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原与海岱地区史前人群交流互动历史——在考古圈激起不小涟漪。在最新的发现中,研究人员发现黄河中下游的人群在不断融合,“通过我们团队的古DNA研究发现,史前时期,我们山东地区在以本土人群为主的同时,也出现了中原地区人群有向山东地区迁移的情况,从而形成了人群交流融合的现象。”赵永生说。

“虽然我们人群在融合,但行为和文化是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了人群的一致性和文化的异质性。”赵永生说。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探明中华文化,而这一最新发现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统一性,“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