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写一封家书 托风儿带给您

2025-04-04 11:14:00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4日讯(记者 钱玲玲)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

当思念涌起,放在心底深处的那一个个名字,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们是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是多年背井离乡,终于落叶归根的游子;是陪伴我们成长,却已先行离开的亲人……

厦门的草绿了,花开了,风里传来了万物复苏的气息。您走后的时光里,思念一直在生长。写一封家书,托风儿带给您,告诉您:您没有走完的路,如今我们走得很好。

《小城春秋》中,我“看见”了从未谋面的二伯父

讲述人:陈一声

导报记者 郑丽金 整理

清明时节,哀思如缕。我站在岭兜社区狮头山的烈士墓前,望着二伯父陈三民的墓碑,心中百感交集。虽然我从未见过他,但他的事迹早已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二伯父又名陈森绵,1898年出生于禾山镇岭兜村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就聪慧过人。父亲说,他们小时候家里穷,祖辈主要以养殖海蛎和种地维持生计,一家六口节衣缩食,硬是凑出钱供二伯父读书。二伯父先后就读于厦门同文书院、集美中学,后来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泉漳中学任教。

家里的长辈们常说,二伯父是个极有抱负的人。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远赴欧洲留学,一去就是8年,最终取得博士学位。1934年,二伯父从苏联学成归来,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回到厦门,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为了配合红军入闽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以创办汽车驾驶速成班、中学补习班为名,组织青年接受革命道理,开展革命宣传,带领进步青年们散发传单、写标语。二伯父曾经带人在金鸡亭岩石上刷写“欢迎红军入漳”的醒目标语。他还亲手绘制了17幅世界政治经济地图,用来分析革命形势,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救国事业。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者的每一步都充满危险。1935年,二伯父在江头被捕,虽然后来获释,但反动派并没有放过他,对他进行了通缉。他不得不转移到海澄小学继续以教书为掩护,坚持斗争。

1935年农历腊月廿九夜晚,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而二伯父仍在伏案写作。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国民党特务潜入他的住处,对他下了毒手……那一年,他才37岁。

在我小时候,家里人很少提起二伯父的事。直到我长大识字后,才知道他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革命,他放弃了个人幸福,甚至不敢娶妻生子,生怕连累家人。爱国华侨作家高云览在《小城春秋》中塑造的革命者“陈四敏”,就是以二伯父为原型。

我看过《小城春秋》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中既感到骄傲,又充满悲痛。骄傲的是二伯父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悲痛的是,他还未能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未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

站在墓前,我轻轻擦拭着墓碑上的尘土。二伯父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无比壮烈。他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作为后人,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继承他的遗志,将他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新一代“生命摆渡人”终于成为三伯父的骄傲

讲述人:黄娜玲

导报记者 钱玲玲 整理

今年清明节没下雨,但思念的雨滴却在我心底洒落。亲爱的三伯父,在天堂另一端的您,可安好?

今年春节,二伯父家的大孙女出阁,亲友们汇聚一堂。我父亲,作为您最小的弟弟,带着我们这一辈人,陪着新人向全场宾客敬酒致意。父亲郑重地说,要让宗亲们知道,自从您离开后,我们始终铭记您的教诲,自强自立、团结互助,家族定能愈发昌盛。

小时候,您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坚信这是最好的人生出路。就如您自己的经历,在部队服役期间,您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转业后更是苦下功夫继续深造。那些日子,您常常在昏黄的台灯下,一坐就是大半夜,查阅资料、做笔记,书本都被翻得卷起了边。

终于,您成功蜕变,成为令人艳羡的高级工程师。退休之后,原单位对您的能力十分认可,返聘您继续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您仍坚守岗位,为工作倾尽全力。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您满心骄傲地领到50年党龄特殊纪念奖励,那无疑是您人生中最璀璨的一枚勋章。

您对家族里每个小辈的成长都格外上心。大堂哥毕业后,为工作的事愁眉不展,您亲自带着堂哥去面试,最终帮他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姑丈和表哥因为家庭琐事产生矛盾,您多次把他们叫到一起,推心置腹地调解,让他们重归于好;我高考那年,学习压力很大,您特意把我接到您家,给我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在我心中,您就像巍峨高山。然而,您对我的职业选择极为反对。爷爷和父亲都从事殡葬工作,他们吃了太多苦头。您见我入职厦门怀祥礼仪,也踏入这一行,甚至找了同行做对象,实在难以理解和支持。

后来,大伯父在厦门突然离世。那天夜里,接到大堂哥的消息时,我先生正值夜班,他立刻通知同事赶到大伯父家中,小心翼翼地帮大伯父换好衣物,将各项准备事项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后亲自把大伯父送到殡仪馆冷藏。第二天,他又陪着大堂哥跑完繁琐的手续,我和小伙伴们也全力协助堂哥堂姐筹备告别会。

当您和父亲看到被鲜花环绕、面容安详的大伯父时,眼眶瞬间红了。供桌旁,由我“管家组”小伙伴精心准备的古早款医药箱,勾起了大家对大伯父年轻时当赤脚医生的回忆。大家纷纷感慨,工作人员考虑得太周到了。后来,姑妈说大伯父生病后身形消瘦,但化过妆的面容看起来格外慈祥,与爷爷愈发相像。

告别会后,大堂哥一家向我们真诚致谢,您也深感欣慰,改变了对我工作的看法。我们新一代的“生命摆渡人”,用专业和温情的服务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也终于成了您的骄傲。

没过几年,您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我们约好了,您要到我厦门的新家坐坐,可没几天却传来您离世的噩耗。向来言出必行的您,第一次违背了约定……

如今,家族依旧定期聚会,可每次聚会,都再也看不到您高大的身影,听不到您语重心长的教诲。愿天堂没有病痛,三伯父,您一切安好。

爷爷的勤劳撑起了几代人共同的事业

讲述人:郑成功(台胞)

导报记者 朱海鑫 整理

我出生那年,爷爷为了迎接我的诞生,精心挑选端午时节古法乌龙茶菁特别窖藏封存。这款“1995陈梅香老茶”全球限量仅4800盒。小时候的我不懂茶,觉得有那么多好喝的饮料,为什么非得喝茶呢?

后来渐渐长大,我认为自己还有其他行业可选择,没必要非得接手家里的茶产业。直到2013年,18岁的我跟父亲从台湾到厦门,在父亲身边从茶童做起,从采茶、制茶再到卖茶,才知道自己原来已在不知不觉中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亲爱的爷爷,我是您从小带大的,跟您最亲。您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一个字——“勤”。70岁时,您仍每天早上7点起床,开车四处拉业务、送货,任何事都亲力亲为。您奔忙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您的努力维持并支撑住了我们几代人共同的事业。您勤劳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在大陆12年,我们赶上了大陆快速发展的机遇,也享受到了许多大陆给予台湾同胞、台湾企业的优惠政策。我和父亲借助网络把茶卖到全国各地,我和企业在大陆“生根发芽”。

时光无情,您看着我长大,我看着您老去。两年前,您离开了我们,但您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我知道,您在过世前最放不下的是我和父亲,以及您操持了一辈子的茶叶事业。

今年,我将您跟外曾祖父的牌位都请到了厦门,我想让你们“知道”、让你们“看到”,我和爸爸在这边都过得很好。其间,虽然事业上有一点小挫折,但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不会被轻易打倒。您不用担心,我会将您留下来的事业越做越好。

来源:海峡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