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湖南省2025年中小学科学教育经验交流会在长沙芙蓉区育英西垅小学举行。来自湘西大山深处的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一锦江小学校长谭永凤以《“不烧钱”的科学教育,让学校重焕生命力》为题作典型发言,其“立足乡土、激活队伍、全域联动”的“低耗高效”育人经验引发强烈反响。
昔日薄弱校,困境中求变
第一锦江小学曾是麻阳苗族自治县基础教育的佼佼者,但随着城区发展、小学合并,学校逐渐沦为“薄弱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达63.7%,学生多、校园狭小、师资薄弱、设施落后,成为学校发展的“拦路虎”。在“双减”背景下,学校以总书记关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示精神为指引,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该校将“世界长寿之乡”“中国冰糖橙之都”的地域特色转化为教育资源,在校园内建成“长寿食材植物探索园”供学生种植橙树与药用植物,利用教室走廊开辟“芽芽梦想园”,开展种子发芽观察,在校园的旮旯边角建设“小动物探究园”,养殖蚯蚓、蜗牛等,构建起触手可及的自然课堂。同时,发动广大家长助力开辟了228个家庭实验室、39块试验田,让学生在家完成植物生长记录、昆虫观察等实践探究活动。
激活教师动能,构建专家引领格局
资队伍建设上,学校采取“借智”与“赋能”双轮驱动策略。72岁的退休全国模范教师傅嘉长义务帮助学校构建科学教育体系;驻校支教的芙蓉区育才双新小学党支部书记尹俊华捐建学生个人实验室;00后教师刘湘林独立完成价值数万元的科学教育视频剪辑,形成老中青三代接力的专家引领格局。
学校还实施“五个一”教师成长计划,涵盖微课题、融合课、实践论文、科技小组、成果申报。两年内,教师累计发表省级论文68篇、市级117篇,转岗教师杨志更在全市科学教学竞赛中夺冠。退休在即的傅丽华老师带领团队日夜奔走,以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诠释教育信仰。
全域协同,构建“大科学教育”生态
学校以“向上借力、横向联合、向下扎根”整合资源。麻阳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多次到校现场办公,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也经常到校指导,省林业厅、湖南农业大学专家以及县内科技工作者组成志愿者服务团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与县域中学共享实验室,同麻阳锦江国家湿地公园、霞飞云果园共建教育基地,并组织教师赴长沙名校交流取经。同时,开设无人机、天文观测等12个社团,开发《探索麻阳长寿食材》等5套校本教材,为科学潜质学生定制课程,构建起“大科学教育”生态。
“轻资产”运作,实现华丽蜕变
这一模式以年投入不足6万元的“轻资产”运作,让第一锦江小学从县城薄弱校蜕变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全校生机勃发,教育成果丰硕,学生家长从质疑转为主动提供果园、农田作为实验场。一位家长感言:“看到孩子侃侃而谈科学道理,比我收到工钱还高兴!”
湖南省科协科普部副部长肖鹏点评道:“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好奇心,麻阳经验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该校通过盘活乡土资源、激活教师动能、聚合社会力量,打造了科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典型样本。
此次交流会上,麻阳案例与全省各地经验形成互补,共同勾勒出湖南省“构建新时代大科学教育共同体”的生动图景。该校计划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让科学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为更多薄弱校点亮“不烧钱却高效”的育人之路。
(黄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