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施英嗣子施秀雄在翻看亲人留下的遗物。


张爱萍将军证明施英为烈士的亲笔信。
台海网8月25日讯(导报记者 王龙祥 郑玮玮 文/图 通讯员 黄雯君 实习生 叶俊东)8月4日下午,82岁的施秀雄从屋里拿出了一张发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证书镶嵌在相框内,还夹着三张黑白照:两人合影的是他的祖父母,两张单人照分别是他的父母;一沓祖父施至善的手写家书以及一封纸页泛黄、落款为张爱萍将军的亲笔信函……
这些被时光浸染的物件,无声诉说着一个台湾家庭跨越海峡、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民族救亡图存的壮举!
老物件里的家族密码
为了看清楚《革命烈士证明书》上的字,施秀雄吩咐老伴,把屋内的灯全部打开。
证书上清晰地写着:施英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日。
正文短短的几十个字,却浓缩了一段悲壮的青春……
相框里还夹着三张黑白照片,施秀雄指着一张合照说,这是他的祖父施至善和祖母黄顺治,最右边的单人照就是他的父亲施镜清。
信笺是1950年张爱萍将军写给施红光(原名施至善)和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的亲笔信,字迹力透纸背:“查施英同志系1930年参加红军,在瑞金红军学校任文化教员,1935年长征途中因掩护伤员牺牲,情况属实,请予追认烈士……”
最厚的那沓家书,是祖父施至善 1932年至1949年间写的。“吾妻见字如面,漳州已入红军手,碧晨随部队赴瑞金,英儿教课甚忙,勿念……”1932年5月的一封信里,施至善记录了全家参加红军的场景。这些信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有“抗日”“救国”“复土”等字眼反复出现,字里行间是一个台湾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
从“抗日三杰”到红军战士
施至善的名字,在台湾日据时期的反日志士名录里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1881年,他出生于台湾彰化,23岁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留学期间接触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认定“欲救台湾,必先救中国”。
1915年施至善回到台湾后,与医生赖和、教育家王敏川走到一起,被称为“抗日三杰”。当时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人说汉语、祭祖先。三人秘密组织“台湾文化协会”,施至善负责起草宣言,他们在全岛巡回演说,用闽南语宣讲抗日主张。“祖父说,那时他们每次演说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施秀雄翻出祖父家书中的记录:1927年一次演说后,日本警察突袭会场,施至善翻墙逃脱。
1929年,殖民当局以“煽动叛乱”为由将施至善驱逐出台湾。施至善连夜带着妻子和7个孩子,乘渔船从鹿港偷渡到厦门,辗转定居漳州。1932年4月,红军攻克漳州后,施至善带着全家7人到红军驻地报名参军。
1932年5月,红军准备撤离漳州回师中央苏区,施至善一家本已随队出发,却因最小的两个女儿(分别12岁、15岁)连日赶路发起高烧,不得不留下。“祖父为此哭了一夜。”施秀雄说,部队临走前,一位红军领导人握着施至善的手说:“留下也是革命,在漳州播撒革命火种。”并为他改名“施红光”,取“红色光芒照大地”之意。此后,施至善在漳州以“施红光”为化名,继续参加革命工作,并秘密联络在漳的台湾籍抗日志士,直至抗战胜利。
长征路上的青春绝唱
在施家“一门三杰”中,施英的故事最令人动容。这位施至善的长女,1914年出生于台湾(具体地点因战乱失考)。在父亲影响下,她16岁就秘密参加了地下抗日组织,1930年到江西瑞金,成为红军学校最年轻的文化教员。
1963年,张爱萍将军写给漳州市(现芗城区)人委会的一封信(关于台籍革命烈士施英同志过去工作情况)中,写到了施英在瑞金时的工作情况:据1960年 3月施月娥(施英的妹妹)在一登记表的填写,她籍贯为台湾,和姐姐(施英)在当时的瑞金红军学校特科学校担任政治文化教员。施英和施月娥姐妹多才多艺,她们在红军学校的工作非常出色,多位老红军在回忆录中都有提到施家“四姐妹”(施英、施月娥、施月霞、施月仙),对她们编排的话剧和舞蹈记忆深刻。后来,施英也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斗争和反围剿作战……“直到1949年,祖父才从一位走过长征的老战友口中得知,大姑施英可能牺牲了。”施秀雄说。
1950年,曾任红军学校教员的张爱萍将军得知此事,亲自写下证明信,详细回忆了施英在瑞金任教的经历和长征中的牺牲经过。“张将军在信里说,‘施英同志年轻有为,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应予追认为烈士’。”
1961年,施英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
因施英生前未成家,施至善决定:将年幼的孙子施秀雄过继给施英做嗣子。“那时我父亲已经过世了,祖父说,大姑为国家没了后人,我们施家要替她守着这份荣耀。”从此,施秀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把嗣母的烈士证保管好。
隐蔽战线上的坚守
施至善的三子施碧晨,是施家“一门三杰”中最神秘的一位。这位1918年出生的台湾青年,随父亲参加红军后,在中央苏区政治部工作,后被派往香港开展秘密地下工作。从此,施碧晨就成了“神秘人”,仿佛在人间消失。
施秀雄依稀记得,1956年,三叔施碧晨曾冒险秘密潜回厦门,只为见年迈的双亲一面,“但是祖父祖母去世的时候,三叔他们都没能赶回来送双亲最后一程”。
1987年,一份来自香港的殷切期盼辗转抵达施秀雄手中。“三叔说,我在祖父母身边待得最久,他特别想见见我。”施秀雄回忆道。带着家族几代人的思念,施秀雄踏上旅程,终于在香港与离散多年的二叔、三叔、三姑、四姑、大姐、堂姐弟等实现了暌违数十载的秘密会面。“我也是受祖父母的影响去参军的。1963年,施秀雄报名参军。退伍后,施秀雄在漳州从事政工工作,后担任漳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2001年,施秀雄随漳州木偶剧团赴台演出,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见到了更多施家亲人。
如今,施至善的后人们分布于香港、台湾等地。“书信维系着我们割不断的亲情。”施秀雄的话语中,是历经沧桑后的温暖平和。正如张爱萍将军在信中所写:“施家儿女的牺牲,是民族的骄傲,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这份记忆,终将在代代相传中,成为连接两岸的精神纽带。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