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博阅·文史丨苍峡“醉翁”何人书?

2025-05-25 11:24:00

作者 | 徐祥法 刘家文

苍龙峡,位于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西。峡内怪石嶙峋,形态各异。阳光洒下,微风皱水,水起粼光,如龙游动,蔚为壮观。每年雨季来临,飞瀑直下,若苍龙遨游峡谷,直冲峡底。瀑落深潭,浪花轰然炸开,水声若虎啸,似龙吟,四野可闻。由此,“苍峡雷鸣”被誉为古代莱芜的八景之一。

苍龙峡因奇特的自然景观,成为古今文人雅士的心仪之地。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亓诗教,被弹劾后于此隐居;清代陕西按察使司副使、西路兵备道张四教辞官后在这里安享晚年……峡内各类石刻琳琅满目,成就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气韵天成、章法多变的石刻,或刚柔相济,或磅礴大气,无不神采飘逸、风姿潇洒。在苍龙峡东岸,有一面高56厘米、宽120厘米的“醉翁”石刻,行楷兼备,笔力雄健,清秀脱俗,意境深邃,颇为引人注目。作者何人,却无从知晓。落款被人为破坏,只依稀辨得作者姓氏的一个“艹”和“鱼”的部首。按字体结构,当为一“蘇(苏)”字。

因为“醉翁”题刻作者为苏姓,许多人认为是享誉古今的北宋大文豪、书画家苏东坡(如侯岱辰《苏轼留给济南的石刻》,《春秋》2024年第5期)。主要原因是清末民初莱芜进士张梅亭之《苍龙峡八咏·峡刻》诗有“渡水寻残刻,摩挲字半存。空闻坡老石,犹识谢公墩”之句。诗中“坡老”指苏东坡无疑;同时,持此观点者认为“醉翁”两字的书势与苏“暗合”。

然而这种判断,显得太过唐突。苏东坡是历史上有名的“石痴”,爱石如命。《峡刻》诗所言“坡老石”,盖因苍峡有“群石之长”石刻,此四字出自苏氏《怪石供》:“其一如虎豹首,有口眼鼻处,以为群石之长。”是说苏东坡收藏的石头中有一枚像虎豹头的,有口鼻眼,苏东坡就把它当作群石的首领。由此“群石之长”四字石刻被张梅亭称作“坡老石”,其意非指“醉翁”为苏轼所书。下句“犹识谢公墩”也可在苍龙峡觅得渊源,峡内有“字半存”的“谢公”石刻,两字左侧还应有一“墩”字,张梅亭见到此石刻时,此字已剥落,所以发出“犹识谢公墩”的感叹。历史上,被称为“谢公墩”的地方有两处,其一在南京城内北隅,又名谢安墩,唐李白、宋王安石皆有诗言之;其二为南宋谢枋得寓居读书处,在湖北阳新县东。苍龙峡之“谢公(墩)”,乃作者借此名喻指名人到此游览。“空闻坡老石,犹识谢公墩”两句诗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与诗中述及人物无涉。

至于说“醉翁”二字与苏氏笔迹暗合,实在是一厢情愿。搜索苏东坡以楷书、草书的欧阳修《醉翁亭记》,其中数个“醉翁”与苍峡“醉翁”对比,可窥见风格截然不同。苏书法存世较多,其公认的特点是用墨丰腴、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这些特点在其行楷作品上表现尤为突出。而苍龙峡“醉翁”虽也用墨丰腴,但结字偏瘦长,横轻竖重并不明显。再看该石刻的侵蚀风化程度,与峡内诸明代刻石基本相同。而峡内两处金代石刻,早已漫漶不清,若为北宋苏轼时代所刻,其剥蚀程度要严重得多。

既如此,“醉翁”书者为何人?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刻石活动往往受到严格的制度限制。只有那些拥有足够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本的人才有机会在崖壁上留下他们的印记。明代苍龙峡已经成为莱芜的一个著名景点,常常是达官显贵莅临之处,因此,官府断然不会允许普通百姓或籍籍无名者私刻乱画。检索明代涉足莱芜的著名书家,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前文所提到的“群石之长”书者雪蓑。雪蓑本名苏洲,大约于1547年到1559年间活动于莱芜,留下石刻作品甚多。彼时,其书法已名噪四方。

雪蓑书“群石之长”

至于“醉翁”题刻与雪蓑的关系,除作者与雪蓑同为苏姓外,无其他线索可供稽考。但从他人总结的雪蓑书法笔势雄健、敛锷藏锋、可刚可柔、苍古逼人等特点看,此二字皆具备。“醉翁”的书写特点与著名的“玄之又玄”碑中的“玄”字比对,形神极为契合。同时,他写大字善用浓墨,“浓渖数斛”“濡墨大书”,此二字用墨量也接近极致。因善用饱墨,以至有些字在落笔时墨花四溅,也成为雪蓑书法的一个鲜明特点,这在“醉翁”二字中也有体现,尤其是“翁”之右边“习”字。由此,“醉翁”题写者为雪蓑就增加了较大的可能性。

若“醉翁”果为雪蓑作品,其落款被人为破坏,可以找到缘由。身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亓诗教因陷入明末党争之中,1626年,69岁的他被赎徒为民后隐居苍龙峡。此时“醉翁”二字早已勒于石上。这种境况下的亓诗教,生活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唯恐一不小心再引火烧身。雪蓑的叔叔因背负命案离家避难,而依托于其叔叔生活的雪蓑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流寓他乡,性格狂傲不羁的他,经常辱骂达官贵人。亓诗教居于此地,面对一个官场痛恨的“刺头”的刻石,心里自然有些不安:苍龙峡是一些官员经常落足之地,若有人借题发挥,岂不引火烧身?除去雪蓑“苏洲”之名,是避免麻烦的一个良策。

诘难者或许会问:峡内“群石之长”不是赫然刻着“苏洲”名字?因为此刻石在悬壁之上,若亓氏被人问及,自然有托词:老朽年逾古稀,攀岩凿壁无力为之了!(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陈炜敏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