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济南破解“泉·城协同发展”世界级难题 相关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5-07-04 10:44:00

7月3日7时,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监测屏上的数字轻轻跳动——28.02米!三股泉水似有感应,水花比往日更显欢腾。1.4公里外,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测试列车正平稳驶过地下岩层。这组奇妙的“时空对话”,恰是济南破解“泉水遗产保护与发展”世界性难题的生动注脚。其核心理论成果《“泉·城”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理论及关键技术》于近日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泉·城”协同发展方案不仅落地生根,更将全球岩溶地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向新高度。

“就像在血管网络里搭钢架。”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项目负责人曹殿彬感慨道,泉城公园站、千佛山站等关键站点,正位于趵突泉泉群重要补给通道之上,每一处规划都需要精准科学。

破解难题的密码,藏在科研团队的实验室与济南山水间。对此,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邵莉记忆犹新。科研团队横跨南部山区、中部古城、北部小清河区域,绘制出“泉水家谱”,创立“泉水形成-水文循环-泉水聚落”三位一体协同理论体系,让泉水与城市关联有了清晰脉络。

技术创新突破更令人振奋。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八〇一队)总工程师赵志强介绍,核心理论成果中的“瞬变电磁-地质钻探-跨孔CT”综合勘查技术,将泉水形成路径识别精度从10米级提升至0.5米级,如同为泉脉做了一次精密CT扫描,地下泉脉走向清晰可辨;水文循环实时监测平台成了泉水“智慧大脑”与“千里眼”,不仅实时掌握水位水质变化,更能提前15天精准预警;泉城聚落数智化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0%,工作效率提升50倍。

创新成果在4号线建设中显威力。“绕避升抬”的理念贯穿始终,线路巧妙避开泉水敏感区与含水层,大幅抬升地下线路埋深;泉城公园站为避让补给通道,成为济南唯一的半地下车站。施工中,基坑降水原位回灌实现地下水零浪费,创新导流技术保障车站上下游地下水自然连通,水位监测井如同忠诚卫士,守护着泉脉安全。

据统计,这些创新成果已在济南28项重大工程及300余个重点项目中落地,破解五库连通、“一湖一环”、地铁选线建设等工程的决策与技术难题,近三年还创造了74亿元经济效益。保障泉群持续喷涌22年,让遗产核心区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助力建成全球最大冷泉聚落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覆盖济南趵突泉泉域),为全球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难题献上“中国方案”。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宝泓 戴升宝)

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