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光潋滟晴方好,水色空蒙雨亦奇。
在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万顷碧波掩映之中,凯旋门、宙斯神庙、圣心教堂等“世界名胜”镶嵌在岛屿上,与岛上旖旎风光融为一体。行走其间,既能感受平原水乡胜江南的大气与精致,又可体验中西建筑和园林文化交融的魅力。
鲜为外界所知的是,30多年前,这里原为一片滩涂洼地,水灾频繁。当地百姓肩挑背扛,不仅变水害为水利,还“无中生有”,对照挂历上的风景名胜,用钢筋水泥将其微缩建在景区里。
“五一”假期将至,这个有着“天下第一农民公园”美誉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做好充足准备,迎接纷至沓来的游客。
大灾促大变,奋发建家园。
据《八里河镇志》记载,1991年夏天,当地连降大暴雨,胜天圩溃堤,八里河湖面由1.5万亩扩大至18万亩,灾情严重。
“以前这里地处荒滩洼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颍上县八里河镇潘冲社区原党总支书记徐贵堂回忆,尤其是1991年夏天,当地又是一片汪洋,百姓饱受水灾之苦。
当洪水退去,地方政府在展开救灾工作,重修圩堤和排灌站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水害变成水利”。
1992年冬天至次年春,当地出动万余民工,新修5公里长堤、开挖100多亩鱼塘、堆砌20多个岛屿,将5000亩滩涂洼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
“在那个缺少工具和机械的年代,我们八里河的干部、群众干劲十足,将洼地挖成河道,高地堆成岛屿。”时隔多年,徐贵堂在向中安在线记者讲述这一幕时,仍难掩内心激动,成就感如同皱纹般烙在额头上,“白天干累了,夜里拉电线,换一拨人接着干,全靠肩挑背扛、拉架子车干出来的。”

整整一个冬天,八里河的水利设施得以兴修,但当地百姓并没有止步于此。
“如果能建一个公园,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风光就好了。”然而,在那个建设热情高涨的时期,几乎没人能说清具体怎么建设。
这时,有人看到挂历上印有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于是,当地百姓又花了三年时间,对照挂历,用钢筋水泥建起一个集世界风光、锦绣中华、碧波游览三大主题园区于一体的农民公园——这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八里河风景区。
1996年5月1日,八里河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据《八里河镇志》记载,开园当天,门票收入达26万元,外来车辆从景区门口排到数公里外。
近年来,随着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八里河旅游区先后在2003年、2013年获评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当初的水害不仅得到有效治理,老百姓还依托景区的发展,吃上了“旅游饭”。

行走在景区里,凯旋门、宙斯神庙、圣心教堂、长城、苏州园林等中西“名胜”逐一映入眼帘,与烟波浩渺的水面相映成趣。
景区外,道路两侧的饭店、宾馆、超市鳞次栉比。其中,饭店以鱼命名的居多,八里河有机鱼几乎是这些饭店招牌菜。
40岁的王家权以前在外地工作,进过工厂、干过厨师。几年前,他回到老家,用临街的自建房开起了饭店,起名“八里河铁锅鱼”。
因为有过多年厨师的工作经验,他烹制的鱼汤不仅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其制作方法还曾被央视报道。
“八里河风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儿来旅游观光,顺便来我店里喝鱼汤,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好很多。”王家权说。

这些天,八里河镇北刘村的刘则苏也越来越忙了。中午时分,他带着全家老小加班加点,赶制地方特产——八里河咸鸭蛋。
只见一家人分工协作,熟练地将鸭蛋裹上黑色浆糊状的草木灰后,放入一个个定制塑料盒中,再装箱成礼盒。
“以前每年只能卖五六十万只,随着八里河风景区的发展,现在一年能卖两百多万只。”老刘说,像他这样的咸鸭蛋加工厂,在当地有好几家。
吴明是八里河镇渔民村村民,今年64岁,养鱼40余载。
“没建景区之前,这里经常发大水,鱼塘、房屋都被冲毁了。景区建好之后,这些年几乎没遇过水灾。”前不久,老吴正将房前屋后两口鱼塘里的水放干,晒塘杀菌后再投放一批新鱼苗。
老吴说,其子女都已成家,曾多次邀他进城享福,他却不舍眼前的两口鱼塘。“去城里弄啥嘞,在这儿空气多好,种点蔬菜、养点鱼,每年还能挣几万块钱,多自在、多得劲!”

据了解,旅游和渔业是八里河镇两大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八里河旅游区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一半以上;依托八里河丰富的水资源,该镇带动周边近千农户从事水产养殖,实现渔业收入1.5亿元。
未来,八里河镇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该镇党委书记王文新表示,八里河旅游区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在产品创新上突出八里河地域文化特色,在市场拓展上实现新突破,在服务管理上力求标准化,让游客玩得舒心、消费满意。同时,该镇将进一步延长渔业产业链,不断擦亮八里河有机鱼品牌,推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 文字︱胡广
图片 视频︱张云山
海报 封面︱赵艾凌
校对 编发︱杜程强
实习生︱姜香羽
通讯员︱刘金华 江颍 潘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