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卷入机器食指几乎完全断掉,34岁青年在杭州“接”续未来

2025-04-14 17:07:00

对34岁的小王(化名)来说,2025年3月18日这一天,无疑是他人生中一道骤然降临的阴霾。他的右手被卷入无情的机器,一时间血肉模糊。

当他被工友们紧急送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急诊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小王的右食指几乎完全断掉,仅剩背侧一点点皮肤软组织勉强相连,鲜血不断从伤口涌出;右手的拇指和中指也遭受了严重的撕裂伤,不仅皮开肉绽,活动也受到了极大限制;右手中指也处于部分离断的状态。

紧抓“黄金窗口期”,为再植手术打下坚实基础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断指再植而言,时间更是直接关系到手指能否成功“复活”的关键。急诊医学科闫应朝医生立刻接诊,面对如此复杂严重的创伤,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

“快!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准备抢救!”闫应朝的指令清晰而迅速。他一边沉着冷静地指挥团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快速止血、抗休克等急救处理,一边小心翼翼地检查着伤势。离断的食指情况非常危急,血管、神经、肌腱的损伤显而易见。同时,拇指、中指、环指的多处创口也需要立刻处理,以防感染和进一步损伤。

闫应朝深知,对于小王这样未来还需要依赖双手工作生活的年轻患者来说,保住手指、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是首要目标。他迅速评估了断指的条件:虽然离断严重,但断面相对整齐,没有严重的挤压挫灭,且从受伤到送达医院的时间尚在“黄金窗口期”内。一般来说,常温下6-8小时为黄金时间,如果具备妥善冷藏保存技术,可以延长到12-24小时。这意味着,食指再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必须尽快手术!”这是闫应朝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但他同时也明白,这绝不是一台简单的手术。这台手术不仅需要处理断指本身,还需要同时修复拇指和中指的严重裂伤,甚至可能涉及其他手指的清创。这是一项对技术、设备、团队协作要求极高的挑战。

在对小王进行初步的清创、止血、包扎,并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妥善保护好离断指体后,闫应朝第一时间联系了骨科专家朱海锋副主任医师,他在创伤骨科,尤其是手外科及显微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

急诊医学科的快速反应、准确评估和妥善的伤情处理,为后续骨科团队的成功手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保住小王的手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仅是急救,更是为后续“精雕细琢”的再植手术铺平了道路。

显微镜下做“绣花活”,断指奇迹般失而复得

接到急诊医学科的紧急会诊请求后,朱海锋迅速到位,第一时间详细了解了小王的伤情,并与闫应朝医生充分沟通,迅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3月18日,在麻醉科、手术室护士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小王被推入了手术室。全麻成功后,这场由朱海锋主刀,骨科团队与急诊医学科共同参与的“指尖保卫战”正式打响。

无影灯下,手术显微镜成为了朱海锋团队的“第三只眼”。放大数十倍的视野里,细如发丝的血管、神经清晰可见。朱海锋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显微器械,一一完成接骨、续筋、通脉、埋线、补皮、固定关节等环节。

整个手术过程复杂而漫长,持续了数个小时。朱海锋及其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精准的操作。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这不仅是对医生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医生体力和意志力的挑战。

手术成功接上断指

手术进行得很成功,但这只是第一步,术后的精心护理和漫长的康复训练同样重要。小王被送入了骨科病房,医护团队密切监测着再植手指的血运、感觉、活动度,并给予抗感染、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定期的换药、科学的功能锻炼指导……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心血。

虽然康复的过程充满挑战,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但看到自己失而复得的手指一天天好转,小王和家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对闫应朝医生、朱海锋医生及其团队充满了感激之情。“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机会,保住了我的手,也保住了我们这个家未来的希望!”小王激动地说。

患者与医生合影

医生提醒,手部操作请务必注意安全,尤其是在使用机械设备时,一定要规范操作,做好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如不幸发生断指等意外,请务必妥善保存断指——用无菌或清洁纱布包裹,放入塑料袋密封,再置于有冰块但避免直接接触的容器中,尽快送往有条件进行再植手术的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