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端午粽香情
记得曾写过一首“香粽赋”,为粽子打抱不平:
绿罗衫,玉肌肤,
几点甜蜜腹内储。
谁知心中苦?
无奈,无奈,
名臣殒命在端午。
盼端午,惧端午,
香粽有苦说不出。
何人能解读?
可叹,可叹,
奸佞当道无处诉。
现在重读,自己也觉好笑,香粽成诗,哪来的闲情雅兴啊?
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经过清水煮泡的苇叶,自来带着一缕扑鼻的清香。珍珠般的糯米,玛瑙般的蜜枣,在苇叶的包裹下,一会儿工夫,即变成一个个青绿鲜美的粽子。
不知为什么,如今再没有了对粽子的怜悯,无端地却生出丝丝对汨罗江水的遐想和对屈原左徒大人的怀念。
粽子煮到锅里,听着高压锅的吱吱作声,屈原——这个受尽势利小人谗言之苦,枉有一腔爱国热血,怀揣满腹才华,只能望江而兴叹,对夕阳而怆然的一个伟大孤独者的身影似在眼前晃动……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诗人虽然有如此清醒的头脑,但在昏君和佞臣面前徒劳。只落得个“种兰植蕙”的孤独与寂寥。整日靠“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打发时光,独自抚慰着饱经折磨的残缺之心。
报国无门的屈原,最终郁郁抱石投江而终,从此一个不朽的名字在中华民族千古传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的习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再加上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各地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习俗。不过,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求传焉。”
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端午文化主导地位。中国百姓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都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了。
随着端午节将要到来,我们生活中节日气氛也渐浓起来,商店里各式粽子摆满橱柜,一些冠上燕窝粽、鲍鱼粽、海参粽的粽子异类又装进漂亮考究的礼品盒中,有的旅游部门策划组织的与端午毫无关系的旅游项目招徕着顾客。
端午本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对于冲淡真正意义节日味道的商业炒作,甚至将其作为商业化购销的狂欢季,我们应该说“不”,而要大声说端午节重要的是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关键在于我们拥有立足之本。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端午岂能例外。
在千年传承积累之中,具有特色的端午节民俗,形成一种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而民族的向心力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这就形成一条长长的看不见的纽带,连接起亿万人民的心,得到完整的认同。
这种认同的本质,也是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家乡有“认同感”的情愫,从而会使我们拥有一颗建设自己家乡的热诚与责任感。
端午节中各种各样的民俗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实质上都是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世人灌输、宣传、倡导、劝诫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感到可喜的是,各地围绕倡导眷念家国、纪念先贤的理念被视为这个节日的灵魂,开展的活动越来越多,为此我们深感温暖。
过端午吃粽子,不但是品尝美食,更多的应该说是体味思乡怀远和温暖亲情。